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bob官方平台app > 行业技术

数字时代的设计之问

发布时间:2024-03-12 作者: bob官方下载地址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加速步入数字化时代。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快速地发展,设计关注的对象愈加广泛,信息设计、交互设计、智能设计、生态设计、服务设计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展,新的设计问题需要我们来关注,因此产生了“数字时代的设计之问”。

  未来的设计学院以何种形式存在?21世纪以来,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持续不断的发展,学术界、教育界对包豪斯模式的设计教育开展了再认识、再反思。我们的祖国的综合类院校,包括理工类院校,借助学科交叉的优势发展设计教育,为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发展带来很好的启示。从教育部前5轮学科评估和上海软科学科评估的大数据来看,综合类大学占据着非常大的优势,包括理工类院校,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综合类理工类院校抓住了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同时拓展了艺术设计领域缺乏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交流的缺陷,吸收了丰富的人文与工科资源,涌现了一批以交叉属性为鲜明特色的设计学院或者学科专业群。2022年,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将设计学设置在“交叉学科”门类当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举,构建了设计学新的学科构架。设计学作为人本、技术、商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一种聚集,不能局限于独立实体的设计学院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还要向虚拟学院逐步拓展。2021年以来,教育部开启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模式,为未来虚拟设计学院建设提供了参照和范本。在学术界也有相关探索,对未来设计学院的存在形式富有启发意义。如两院院士先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先生主持的重大咨询项目“创新设计发展的策略研究”,聚集2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参与项目研究,涉及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个部委,成为虚拟设计学院运行的一种有效模式。未来的设计学院将更多的聚焦于数据驱动的设计、跨界融合的设计、协同化的设计、智能化的设计、社会化的设计和可持续化的设计,以“设计+四新”优化学科专业,组建跨领域、跨地域、多元化、动态化的师资结构,以问题为导向,推进设计思维与数字孪生、虚拟仿线D打印等新技术平台的融合统一,探索个性化、定制化、数字化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本文作者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新文科建设强调对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传统设计思想是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思想理念和价值导向的本源,也是促进文化传承、增进文化认同、发展文化产业,即提振中国设计、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资源。

  传统设计思想是现代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根基。传统设计思想蕴含丰富的中华造物智慧,也包含优秀的设计思维,是建设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更是设计创新的文化源泉。比如天人合一是中国造物观的思维主线,古代的能工巧匠围绕这样一种思想体系进行造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未来的设计也需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寻生命、科技与自然的适当的连接点,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又比如“重己役物”的思想,倡导人是物的主人。空间的营造、器物的价值就在于服务于人本身,引导人们更好地去生活,营造更好的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对于未来设计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孔子主张的“文质彬彬”、荀子提倡的“美善相乐”都强调器物功能和形态的和谐统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器物在满足生活功能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和情感需要,追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仍然是中国设计发展的一种主导。

  传统设计实践是当下设计创新的重要基础。手工文明时代,设计与造物的生产和使用融为一体,既受到社会礼俗的规约,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民间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礼仪制度等社会思想和规范,也在程式法则、工艺技巧等方面服务和维系着社会的礼俗规范。工业文明时代,设计是现代产业链上的独立环节,呈现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的特点,是企业刺激刺激市场消费,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时代,基于产品制造和生产的物质型社会开始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知识社会转型,设计呈现多领域跨界融合的趋势。设计承载了相应历史阶段里人类文明方方面面的内容,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与审美媒介。从“藏礼于器”到“象事推理”,传统设计具备相对平稳的文化系统,涵养了民族文化生态,具有潜移默化传承传播文化的功能,有助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可持续发展。应该说,在一个完整的经济文化生态体系统中,传统与现在也必然存在互补关系。

  一是设计概念模糊的问题。在创意经济发展需求、交叉学科设置的影响下,设计的概念日趋宽泛,比如近年出现的服务设计、社会设计、艺术与科技、健康产业设计、未来工程设计、智能交互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等概念,交叉度非常高。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类:1.基于审美考量的创意与艺术设计;2.基于技术条件下的功能与结构设计;3.基于市场的工业设计和商业设计;4.基于公众需求的社会层面设计;5.基于目标的管理设计。设计师应该基于以上这些设计目标和要求去思考和把握设计的核心价值和核心诉求。

  二是设计伦理问题。设计在服务国计民生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价值和作为,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其中,设计发展不仅要面对生态伦理的挑战,也面临着社会伦理的诸多问题,包括设计如何介入乡村振兴、设计参与医疗保健、设计助益养老等问题。“互联网+制造”是工业4.0时代的典型特征,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深化,信息安全问题成为设计发展的重要考量。当前,全球社会步入老龄化已不可逆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结构的变化势必影响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老龄化社会带来严峻的挑战,人与人、人与社会在伦理道德层面也不断提出新的设计命题。

  三是设计与绿色经济发展问题。2020年9月,习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提出中国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今年两会期间,“双碳”目标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我国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碳中和—中国在行动》智库研究报告提出:“应将绿色低碳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置于同等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发展助力海洋生态建设等行动,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都是我们设计学科应该着重研究的现实问题。

  四是智能设计。设计如何迭代创新?当前,人工智能从1.0时代的初步智能到人工智能的3.0时代,以神经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发展,机器能够通过人的语言表达和面部表情来识别人情绪进行“深度学习”。引入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分析、处理复杂数据。比如聊天机器人模型已经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AI软件,从设计角度看,人工智能可以启发设计师的灵感,为设计创作提供新的可能性和技术途径。伴随人工智能的设计应用普及,AI与设计师协作创新,众多领域的设计师从设计创作者转向定义设计系统的组织者。

  中国设计如何服务和创新驱动发展?一是要立足传统造物思想与智慧。中国设计学的发展要立足于对传统的造物思想与智慧的系统梳理,发掘最优秀的文化基因。要紧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时代的精神,聚焦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走中国风格的设计之路。二是要服务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应当把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和未来的生活有序结合起来,寻找中国设计的当代语言。设计不仅要何满足当前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更要考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三是立足中国国情。设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实践的支撑与验证,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应该立足国家政策导向,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设计学科发展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四是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中国创造的全面提升。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给世界的贡献接近30%,并且在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深潜“蛟龙”、北斗导航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的重大科研创新成果。设计在推动产业革命,推动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时代,设计呈现出绿色低碳、网络智能、超常融合、共创分享的新特征,设计已然成为中国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创造的重要创新支撑。

  设计之问,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的问题,需要从经济、文化、教育、生产生活等多元维度去回答。设计学发展与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以及“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置密切相关,同时与大数据、5G通信、模拟现实技术、万物互联、人工智能息息相关。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要树立设计自信,立足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智慧的系统梳理,紧扣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际和时代精神,服务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中国创造的全面提升,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创新道路。■(编辑:九月)

  (作者潘鲁生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本文来自2023年中央美术学院“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主旨演讲)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联系我们

bob官方下载地址_官方平台app下载

                                                                                                                                                                                                                                                   

滕经理

0519-88154652

18651798590

55206618@qq.com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华山中路18号3号楼515室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